11月7日,为庆祝第21个记者节的到来,我校邀请了各中央新闻单位驻皖记者走进校园,与我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文艺联欢活动。虽然当日行程安排很满,但是我校2000届新闻专业校友杨玉华和杨丹丹仍爽快应邀,接受了9999js金沙老品牌学生记者的采访,与新传学子亲切交流,深入对话。
“奔涌吧,后浪”
“你们都是奔涌的后浪,一定会超过我们的,而且无论是现在的这种教学环境还是师资力量,都远远超过我们当时,你们肯定会做得更优秀的……”新华社安徽分社副总编杨玉华在看见朝气蓬勃的学弟学妹们时,满是感慨。
作为安徽师大优秀校友,杨玉华将大学看作是她精神成长的一个基点与精神密码所在,并不论是在学习还是之后的工作中都始终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做人做事的准则。在聆听了座谈会上校领导、老师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工作的介绍后,杨玉华更深深感受到母校的发展越来越好。她认为教育其实是在学生心中种下一粒种子,不管是理论的研究还是人才的培养,师大都是做到了一个引领者,而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就是师大在当前的这种形势下对人才培养和新闻学教育的一种探索。
今年是杨玉华进入新华社的第15年,也是她从师大毕业后的第20年。她坦言,毕业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做新人的。现在是媒体急速变革的时代,自媒体十分发达,传统媒体覆盖面受到局限。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怎样成为一个职业新闻人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人们常把新闻工作者比喻为站在时代桅杆上的瞭望者,杨玉华也深刻领悟到时代的瞭望者要能看得比别人更远,而这就取决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她始终认为毕业后的自己就是在工作中学做新人,多看多问,不断学习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现如今,媒介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杨玉华也从自身经验出发,寄语广大新闻学子要扩大自己的格局,拥有国际化视野,把握媒介技术的进步,提高运用新媒体和国际化话语的表达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创新,不仅要展示国家物质的丰富,也要做好精神的引领。她坚信年轻一辈的师大人作为后浪,定会奔涌向前,未来可期。
“做一名真正的新闻人才”
身为《农民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的杨丹丹,每每提及在师大求学的日子,她总是充满怀念,常说“当时教我们新闻的老师,都是学校里泰斗式的人物,他们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终生难忘。”
对于如今我校新传学院践行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杨丹丹很是赞同。她回忆起自己本科时期的两次实习经历时,说道:“正是这两段实习经历,给了我机会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我从事新闻行业打下了非常深厚基础。”她认为新闻这门课程应该是实践性的,高校在培养新闻人才时就应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加强实践学习,提高实战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今年是杨丹丹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在《农民日报》工作的这十年里,她见证着《农民日报》在媒介融合时代中的转型发展。结合着自己的工作经验,杨丹丹向新传学院的学弟学妹们建议,每个人都是农业的受益者,可以结合着自己的专业去多了解一些关于“三农问题”方面的科普性知识,意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真剖析全媒体时代的报网融合,细心观察新媒体时代宣传三农文化的新渠道。
杨丹丹对年轻的学弟学妹们也有着很高的期望,她寄语新传学院学子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教学条件和社会环境,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多学习真本领,才能在走向社会后,去承担我们国家的责任与理想,做一名真正的新闻人才。
多年来,安徽师大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师大校友心里也一直怀有对母校的留恋和对学弟学妹们的祝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师大人也会继续去延续真挚美好的情怀,传递自强不息的精神。(文/朱梦婕 徐子逸)